如何正确选择回血上岸方法

新闻动态

特朗普恐怕没想到,这次又成全了中国,与七年前情况如出一辙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8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74

一场本意是“打趴下”的科技封锁战,最终却戏剧性地成了激发中国“沉睡潜能”的加速器。从华为芯片的“卡脖子之痛”,到如今国产航空发动机WS-15、WS-19的亮眼表现,再到C919/C929“中国心”的脉动,这些看得见的成就,恰恰是在外部压力下咬牙拼出来的。当战略误判导致事与愿违,甚至“帮助”了对手,一些人或许只能发明一套不论输赢都能“赢”的“赢学”叙事来自我安慰了。

棋盘上的误判,有时真能误打误撞,激活沉睡的潜能。比如,特朗普当年的那记“科技铁拳”,本想把中国科技打趴下,结果却成了中国加速奔跑的起跑枪声。

他那股子舍我其谁的劲儿,总觉得全世界都得按他的剧本走,一不小心,就溢出了自信的边界,滑向了高估自己、看扁别人的泥潭。这股劲儿,在他掌舵美国时,可是实打实地砸在了对华政策上。

美国把中国摆上头号竞争对手的架子,接着抡起制裁大棒,直奔华为这类科技巨头。决策者大概以为一棒下去,山河破碎,谁承想,这记重拳带来的短期阵痛之后,故事走向却完全偏离了剧本。

那种被卡脖子的滋味,不好受。市场份额像是坐了滑梯,蹭蹭往下掉。但正是不让喘气儿的外部压力,逼着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儿,往自己身上找答案,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。

封锁线最终成了起跑线,这话一点不假。麒麟芯片的涅槃重生,鸿蒙系统的横空出世,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从设计到制造,都在摸爬滚打中迅速强韧起来。这哪是打压,分明是催着人跑步前进。

美国前副国务卿坎贝尔后来也话里话外承认,他们确实没料到,压力之下,中国能把劲儿使到创新这个点上,而且爆发力十足。低估对手的代价,有时候就是成全对手。

这种“压力倒逼创新”的戏码,在航空发动机这个“工业皇冠上的明珠”领域,演得尤其精彩。多少年了,战机的“心脏病”一直是悬在头顶的剑,动力命脉捏在别人手里,睡不安稳呐。

可如今,运-20换上了国产大心脏,歼-20的WS-15更是把推重比干到了突破10,超音速巡航不再需要声嘶力竭。珠海航展上,那架歼-20展示的“落叶飘”,还有尾喷口干干净净没黑烟,让老外看了直挠头。

据说,困扰他们几十年的矢量喷管材料难题,中国似乎找到了门道。海军的歼-35也没掉队,据说用的WS-19,在最头疼的寿命指标上,都能跟美国的F414掰掰手腕了。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,不是坐在那里喊口号喊出来的。

民用这边同样不甘人后,C919的“长江-1000A”已过高空模拟,C929瞄准未来的“长江-2000”核心机也成功点火,目标是跟国际巨头在35吨级较量。直升机的AES100,更是要冲刺国际适航,填补空白。

这些成就背后,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,是数十万科研人员、产业工人把牙都咬碎了,在实验室里熬通宵,在生产线上倒班干出来的。封锁?有时候真是一剂猛药,让你不得不跳起来。

然而,当现实的脚本跑偏了,或者硬碰硬没占到便宜时,就该换个玩法了。如果实在赢不了,那怎么办?那就发明一套“赢”的解释体系,自圆其说,让叙事来定义胜负。

这套玩法,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并不新鲜,但近几年被玩出了新高度,姑且称之为“赢学”吧。这不是谁的专利,可样本却不少,而且往往是在出糗后用来给自己圆场的。

想象一下,2025年5月,南亚上空一场推演,一方最先进的战机掉了下来,残骸清清楚楚摆在那里。初期嘴硬撑着,最后不得不承认“确有损失”,舆论哗然,面子上下不来。

按说这是吃了亏,可转头这事儿就被巧妙包装成了“从战斗中吸取了宝贵经验”的“战略胜利”。紧接着,全国上下锣鼓喧天,庆祝“失败也是一种胜利”,这便是典型的“印度赢学”,一套不论输赢都能赢的逻辑。

这套逻辑很有意思:不论实际战果如何,只要声称“学到了”,就算战略成功,堪称心理按摩大师。为了让故事圆满,可能还会添油加醋,宣称随后对敌方纵深目标实施了“米级精度”的报复性打击,听着就解气。

几乎就在差不多的时间点,大洋彼岸的特朗普先生,在中美关税拉锯战达成一个阶段性协议后,也上演了异曲同工的戏码。他对自己“胜利”的定义,更是让人拍案叫绝。

明明是双方互相取消部分关税,各退一步,他却能站出来,高调宣布“美国赢得了伟大胜利”,甚至把自己描绘成力挽狂澜、拯救了“濒临崩溃”的中国经济的救世主,仿佛仁慈是他唯一的标签。

这种把双边妥协硬拗成单边恩赐的话术,就是典型的“美国版赢学”。它的服务对象更内向,主要是为了安抚国内选民,巩固自己“硬汉”的人设,掩盖谈判桌上的实际让步,反正说了就算。

仔细咂摸,这两种“赢学”的共同底色,都是在遭遇挫败或结果不如人意时,为应对尴尬现实而临时搭建的“心理防线”。装备实战暴露短板,贸易战自身也付出代价,总得找个台阶下,总不能认输吧。

关键的看点在于,无论是印度的“我输了所以我赢了”,还是特朗普的“我赢了所以你得感谢我”,中国都成了他们叙事里的参照物或直接靶子,甚至是被他们“拯救”的对象。这恰恰说明了中国分量有多重,存在感有多强。

但话说回来,叙事再精彩,也得有现实的钢筋水泥做地基。中国的经济没像他们嘴里说的“崩溃”,反倒像块石头,在风浪里稳稳当当。制造业链条依旧是全球的核心一环,韧劲十足。

正是中国在现实层面的这种韧劲和实力,让一些人心里犯嘀咕,不得不靠嘴上的“赢学”来给自己打气,给国际社会看个面子。历史的教训总被遗忘:没有任何技术霸权能够永久垄断,封锁线最终往往会变成创新者的起跑线。

未来国际舞台的较量,大概就是这么个玩法,既拼硬实力,也拼软叙事。赢家不是光看谁导弹多,谁关税收得多,还得看谁能把故事讲得更圆,谁能更好地塑造大家的认知,让自己的“赢”听起来理所当然。

对我们来说,看穿这些“赢学”的花活儿当然重要,但更要紧的,是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事做好,用看得见的成就去构建和传播自己的故事。实力,永远是最好的叙事,比任何精巧的“赢学”都有说服力。

毕竟,特朗普先生当初那一记,或许真就误打误撞,成了中国科技新长征的号角。这盘棋,远没下完,每一招都算数。